之前用近一个章节的篇幅分析了苹果及锤子手机的案例,那么就证明了细节创新决定不了成败这个打脸的结论,既然细节创新不能决定成败,通过积累细节创建也决定不了成败,那什么样的创新能够决定成败?依旧回到iPhone的案例,究竟是怎样的因素成就了iPhone的辉煌?回溯到iPhone刚刚发布时的2007年,苹果发布在iPhone前,还是一家从未涉足手机行业的科技公司,当时手机制造巨头林立,包括索爱、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等,2006年索爱手机销售额达到109.6亿欧元,诺基亚2006年的手机销售额更是达到了411亿欧元,那时的苹果手机业务销售额为0,仅仅5年后,苹果凭借iPhone的成功市值增长4倍,而昔日巨头诺基亚市值缩水超过89%,苹果凭借什么战胜了这些手机制造业巨头?
有人会说苹果手机开创的是智能手机时代,跟以往的非智能手机不在一个时代了,没有可比性。其实不然,当时各大手机巨头们早已开始了对智能手机的探索,此时距离第一代Windows Mobile诞生已经过去了7个年头!也就是说苹果才是后来者,那苹果又是怎样后来居上的?—答案就在我们如今再习以为常不过的大屏和多点触控上。
iPhone发布之前,智能手机虽然已经有了至少7年的发展历程,但是有一个瓶颈一直制约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即在手机如此之小的屏幕上如何实现便捷操作的问题,需要兼顾高效和娱乐性!第一种方法是使用全键盘,但在小小的手机上堆一个全键盘,虽然输入效率稍有提高,但占据了宝贵的屏幕空间,而很多时候是不需要使用键盘的。另外一种方法是使用全屏的电阻屏,但这种方式导致输入非常低效,手写笔经常弄丢,而且使用一段时间后屏幕划痕会让屏幕难以看清。
要破除智能手机的发展障碍,首先需要解决上述这个问题。回顾第一代
iPhone的研发,几乎全部精力都放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即大屏+多点触控。正如乔布斯所说,他们像发明鼠标重新定义了电脑一样,用多点触控重新定义了手机。随着多点触控的发明,阻碍智能手机的最后一个难关被攻克,智能手机迎来了全面发展!


仅仅大屏+多点触控还不足以确保iPhone在智能手机领域的领先地位。围绕多点触控这一核心创新点,第一代iPhone做了一系列的细节创新,以确保最好的操作体验。
滑动解锁功能。iPhone作为触屏手机,难免出现屏幕被意外触碰到的情况。既要不被误操作,又要非常方便地解锁屏幕,iPhone创新性地通过滑动解锁按钮解锁屏幕,安全而高效。—基于用户使用场景的细节设计。

双指放大缩小查看。在传统手机上使用键盘的上下左右键对图片进行放大缩小并左右滑动的操作简直就是噩梦,多点触控操作极度简化了该操作, 调整图片查看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考虑到交互界面因素的场景化细节设计。

滚动菜单速度。在传统键盘手机上翻看通讯录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需要一条条翻,支持触屏操作的iPhone会根据用户手指滑动的速度确定列表滚动的速度,如果很快速地滑动列表然后抬起手指,列表还会惯性地滚动一段时间(因为判断出你希望迅速看到下面的内容),乔布斯在演示此功能时瞬间引来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基于用户行为预判的细节设计。

其他还有如重力翻转屏幕、弹出软键盘操作、拖动设置进度等,这些细节创新已经成为目前任何一部智能手机最最基础的功能,但正是围绕多点触控核心所做的这一系列细节创新成就了苹果,也奠定了未来智能手机操作的基础。
除此以外,苹果的成功还有隐性因素:找准大趋势,将竞争对手的优势指标转为不可放弃的不重要指标。以手机领域曾经的霸主为例,诺基亚有几个口皆碑的优势:第一是待机时间超长;第二是质量非常好,牢固、扛摔。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便捷的操作、流畅的上网体验成了衡量手机体验好坏的最主要指标。由大屏多点触控导致的电量消耗大、待机时间短、屏幕易碎等却成了用户次要关心的问题。如果让诺基亚放弃这些优势, 跟拥有整套多点触控完善操作体验的iPhone竞争,几乎无任何优势。然而凭借其在超长待机、产品质量上的优势,诺基亚依然可以在传统手机行业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这也是为什么诺基亚是手机厂商中较晚进入Android领域的原因,因为有一个实在太大的蛋糕难以舍弃。
找准核心突破口进行创新;围绕这一突破口做大量定向细节创新,使核心服务趋于完美;将对手的优势指标转为其难以舍弃的不重要指标;这可不就是苹果的成功之道么!回过头看目前这些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几乎都有这一相同点:
Airbnb。以提供廉价方便的民宿为突破口。使用专职摄像师提供精美的住房照片、提升入住率等细节创新优化逐渐扩大产品优势。而那些以房源数量为指标的传统在线住宿预订平台,却因为房源过多、类型复杂,而无法提供高质廉价的民宿推荐。
Uber、滴滴出行。以方便预约到出租车为核心突破口。以上车地点智能预测、拼车路线智能规划等细节创新优化逐渐扩大产品优势。而那些以占据客源丰富的地段为主要竞争指标的传统出行行业,因网约车的出现使得这一指标无足轻重。
类似的例子还非常非常多,此时回过头来看锤子手机的案例,老罗将非常多的细节做得非常好,诠释了现代工匠精神,然而这些创新中并没有足以打开市场突破口的创新,如呼吸动画的锁屏、炫酷的日历切换动画、图标按颜色排序、时钟区别昼夜等细节创新,都不是服务于一个核心方向,更像是“东一耙子西一榔头”。虽然锤子手机在这些细节创新方面超越了所有竞争对手,然而并没有撼动竞争对手们的核心竞争力。
此时笔者可以回答上一章结尾提出的那个问题:决定成败的是能够将竞争对手优势指标转化为难以舍弃的不重要指标的创新,而要想让该创新走向最终成功,则必须靠一系列服务于此创新的细节创新。
这种创新早在1912年就有了名字:破坏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