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一节的问题:细节究竟能否决定成败?同样是死磕细节,不论是iPhone的iOS、锤子手机的Smartisan OS,在细节上都无可争辩地做到了极致,不论是功能细节、外观细节甚至包装上都达到了细节创新的顶峰,可为什么苹果与锤子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发展轨迹呢?莫非死磕产品细节→将细节做到对手无法超越的极致→用户热衷选择无可取代的产品这样的发展道路压根儿就不是一条可行的成功之道?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重新审视了苹果的“高价高利润”及“细节创新极致”。
苹果真有“高价高利润”策略么?
2007年6月苹果发布的iPhone一代8GB版的定价为仅为599美元,上市仅两月即将价格下调至399美元,4GB两年合约机版价格仅为499美元,对比同时期黑莓智能手机(如2007年2月上市黑莓8800,售价299美元)、Android 智能手机(2008年上市的HTC Dream G1,售价179美元)、非智能手机
(2008年上市的诺基亚N78,售价240美元),考虑到iPhone巨大的研发成本和各类新生产线、新零件的制造,iPhone的定价并不算高得离谱。

此外,依据美国人口调查局公布的数据,美国公民2007年人均年收入为略高于29000美元,依照当时汇率折合人民币约217500元,即月薪2417美元(人民币约18125元)。

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7年中国公民依据就业单位性质不同计算的人均年工资为人民币16280元(月薪1356.7元)到人民币29594元(月薪2466.7元)之间。

这样算下来,购买一部4GB 版iPhone 1代加两年服务(499美元,依照2007年汇率折合人民币约3745元),只相当于美国人月均工资的20.6%, 即美国人买一部iPhone的投入,相当于中国人以当时收入水平,花人民币
279.5~508元购买一部iPhone手机还带两年话费!这绝对是目前国内市场上绝无的超级亲民价啊!
可是为什么国内一直在诟病iPhone的价格太贵呢?仔细想来其实原因也很明显:其一,iPhone当时的定价是参考了当时美国消费水平及对比其他类似服务的价格的,只是为防止代买倒卖,全球各国价格需大致持平,要怨只能怨咱们当时还没有美国人富有,待到咱们跟美国人一样富裕了,便会觉得
iPhone实在太便宜了。也由此看出,提供符合国民收入水平的高性价比产品方才是苹果的成功之道,华为、小米等一批国内优秀手机制造商很明显深谙此道,也因此成就了国产手机的崛起。

其二,iPhone后来几代的价格小幅上升,除了材料成本的更大投入外, 也是一个理性经济行为,因为即便采取低定价,高出的那部分可获取的利润即便苹果不拿,也会被“黄牛”们拿走。iPhone的价格并不是人为的高价, 而是符合市场规律的自然结果。

结论很清晰,苹果并没有所谓的“高价高利润”策略,其实纵观商业发展史,依靠物美价廉成就的名企比比皆是:福特依靠流水线生产让汽车走进千家万户、吉列通过生产廉价耐用的刀片牢牢把持剃须刀市场、360将昂贵的杀毒软件做成免费产品从而一举成为杀毒领域的佼佼者,物美价廉从来都是人们的首选。